在自动驾驶领域的激烈竞争中,一家名为Tensor的硅谷初创公司正试图开辟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当Waymo、Uber和特斯拉等巨头专注于机器人出租车服务时,Tensor却宣布将在2026年下半年推出首款面向个人消费者的”Robocar”。这个看似大胆的举动背后,隐藏着一个更为复杂的故事——Tensor实际上是曾经在中国市场大举布局的AutoX的”进化版”,这一身份转变折射出地缘政治对科技产业的深远影响。
Tensor的产品定位颇具创新性。与主流厂商不同,他们选择从高端电动汽车切入,让消费者既能亲自驾驶,也能享受完全自动驾驶的便利。最引人注目的是其”可折叠方向盘”设计,当车辆进入自动驾驶模式时,方向盘会收起,取而代之的是一块屏幕。这种设计不仅体现了技术自信,更暗示着未来汽车内饰设计的革命性变化。然而,这种激进的设计能否在2026年如期量产,仍是一个巨大的问号。
Tensor的技术合作网络令人印象深刻。他们与Autoliv、ZF、博世、大陆、Veoneer等一线供应商合作,同时获得了英伟达、AMD、NXP、德州仪器、高通和三星等芯片巨头的支持。这种广泛的合作伙伴关系既显示了行业对Tensor愿景的认可,也暴露了初创公司在规模化生产方面的短板。毕竟,软件定义车辆的规模化生产至今仍是整个行业面临的挑战。
最值得玩味的是Tensor与AutoX的关系。尽管官方宣称是”进化”关系,但仔细观察会发现,这更像是一次战略重组。AutoX曾是中国自动驾驶领域的先驱之一,在深圳郊区运营着据称超过1000辆的机器人出租车车队。然而两年前,其中国业务突然关闭。Tensor现在强调其办公室位于巴塞罗那、新加坡和迪拜,对中国只字不提。这种刻意”去中国化”的 branding 策略,显然是为了规避当前地缘政治环境下的监管风险。
Tensor的雄心壮志面临多重挑战。从技术层面看,实现真正的”eyes off”自动驾驶并在2026年量产是极其艰巨的任务;从商业层面看,高端电动汽车市场竞争激烈,消费者是否愿意为尚未经过充分验证的自动驾驶技术支付溢价仍是未知数;从地缘政治层面看,如何在全球化的技术合作与本土化的监管要求之间找到平衡,将考验管理团队的智慧。Tensor的故事不仅是一家初创公司的创业历程,更是全球科技产业在政治、技术和商业多重力量作用下的一个缩影,其成败将为我们揭示未来出行生态的演变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