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Waymo和Uber还在为商业机器人出租车队激烈竞争时,一家名为Tensor的神秘初创公司却选择了一条截然不同的道路。这家总部位于硅谷的公司宣称将在2026年推出全球首款面向个人消费者的L4级自动驾驶汽车——Tensor Robocar。这不仅是对传统汽车概念的颠覆,更是对自动驾驶商业化路径的一次大胆尝试。从某种意义上说,Tensor正在挑战整个行业对于自动驾驶落地方式的固有认知。
Tensor的背景颇为耐人寻味。根据商标文件显示,这家公司似乎与在中美两地运营的自动驾驶开发商AutoX存在关联。然而在其官方宣传中,Tensor刻意避开了与中国相关的任何信息,转而强调其在巴塞罗那、新加坡和迪拜的办公室。这种刻意为之的地域定位,很可能反映了当前地缘政治环境下科技企业面临的现实困境。当被问及与AutoX的关系时,Tensor发言人最终承认AutoX已经”演变为Tensor品牌”,并关闭了所有在中国的业务。这种转型背后,或许隐藏着更为复杂的商业策略考量。
从技术层面来看,Tensor Robocar确实展现出了令人瞩目的创新。车辆配备了六台Trinova超雷达系统,据称是全球首个能够同时检测静止和移动物体的雷达技术。其搭载的”车载超级计算机”由NVIDIA GPU驱动,每秒可处理8000万亿次运算,这一数字在当前的汽车计算平台中确实罕见。更值得关注的是,Tensor承诺不会收集用户数据,所有处理都在本地硬盘完成,这种隐私保护的设计理念在当前数据驱动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
然而,Tensor面临的挑战同样不容小觑。作为一家初创公司,要实现L4级自动驾驶的大规模量产,其难度可想而知。为此,Tensor选择了与VinFast合作制造电动车,同时与博世、大陆、采埃孚等一线供应商紧密协作。这种”借力打力”的策略虽然明智,但也意味着Tensor需要协调众多合作伙伴,确保整个供应链的顺畅运转。此外,如何在2026年这个相对紧迫的时间表内实现技术成熟和量产落地,将是检验Tensor实力的关键试金石。
Tensor Robocar的出现,标志着自动驾驶技术正在从共享出行向个人消费市场渗透。这种转变不仅关乎技术本身,更涉及商业模式、用户体验和社会接受度的多重变革。如果Tensor能够成功实现其承诺,我们将见证一个全新的汽车时代的开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机器人司机”时代。但在这个过程中,技术可靠性、安全保障、法律法规等挑战仍需逐一克服。无论最终结果如何,Tensor的尝试无疑为整个行业提供了一个值得深思的样本:在自动驾驶的商业化道路上,或许存在着比我们想象中更多的可能性。